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

逢甲商圈介紹

大台中觀光資訊-逢甲商圈

流行HITO大本營。青春揮灑玩樂町

暮色低垂,正是下班下課時分,走入逢甲商店街,人群和車潮湧現,彷彿復甦的街道,飢腸轆轆的胃、蠢蠢欲動的購物慾隨著夜晚來臨,無論是青春洋溢的大學生、約會的情侶、飯後攜家帶眷散步,宛如朝聖般,紛至沓來……

流行時尚‧應有盡有

逢甲商店街涵蓋範圍自逢甲大學校門口至福星路段,約四十家左右商家,以眼鏡行居多,本八番、年青人、寶島、仁愛、久丹奴等。除此之外,個性商店林立, 精品服飾、包包、鞋子、飾品、彩妝保養品,有人說:「有學生的地方,就有最新最IN的寶物。」這句話套用在逢甲商店街一點也不為過,掌握韓風、日系等最新 潮流與脈動,如果想知道年輕人最新行頭,走一趟逢甲商店街吧!
逢甲商圈最重要的特色是流行且「俗擱大碗」,琳瑯滿目的商品,最IN最HITO的流行小物,不僅逛得過癮,也買得過癮;而嘻笑怒罵的年輕男女,打扮入時的型男靚女,盡情享受青春釋放的活力,讓商圈瀰漫著一股年輕的氛圍;走進商店街,心情也隨著人、事、物而飛揚呢!

汽車靠邊停‧垃圾不落地

逢甲商圈鄰近逢甲大學、僑光技術學院,加上東西快速道路及中港路的發展,帶動經濟起飛,中科效應,都市重劃,附近的土地開發帶動投資,逢甲商圈於是因應而生,形成「人多、錢多、機車多、汽車多、垃圾多」的情景。
廣義的逢甲商圈涵蓋文華夜市與逢甲商店街,依附在逢甲大學兩側的門,再加上屋台街、便當街、碧根廣場、旗鑑廣場,攤販多達一千五百多個,每天車水馬 龍,特別是遇到假日時,更是擠得水洩不通,為了讓大家能有一個愉快的夜晚,避免破壞逛街興致,建議大家到逢甲商圈一定要考慮停車問題,將車子停外圍街道, 或是搭乘大眾運輸,再散步走進商圈,文華路進來,逢甲路出去,或是逢甲路進來,文華路出去,形成一個循環路線,就能將逢甲商圈百分之八十逛完;倘若人人皆 能遵守,則可解決目前車水馬龍的現象,同時也能享有一個較佳的逛街品質。
逢甲商店街,努力將商圈塑造得如同巴黎的香榭大道—環境清幽的精品街,期待在創造商機之餘,也能維繫商圈的治安與景觀。如何區隔逢甲商店街與文華路夜市?商店街以銷售精品為主,而夜市則以小吃、地攤為主。若商家沒有走出獨特風格,很快就會被淘汰。
即使逢甲商圈人氣買氣扶搖直上,但目前面臨最大的困擾就是環境與交通的問題,在商圈成立年餘努力已稍有成效,目前努力的方向為環境美化與植栽,期盼來 逢甲逛街的人垃圾不落地,留下舒適的逛街環境,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;再者,期待大家能將汽機車停放商圈外圍,以免影響行人權益,也能避免交通紊亂,擠得水 洩不通。逢甲商店街期待在創造商機之餘,也能持續維繫商圈的治安與景觀,讓逢甲的觀光勝地永保不敗寶座。


【資料來源】台中市商圈導覽手冊
【出版日期】民國九十六年八月

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

龍銜火樹千燈豔,萬家燈火慶元宵

龍銜火樹千燈豔,萬家燈火慶元宵
  農曆正月十五日──我國傳統節日的大節,民間俗稱「元夜」、 「元宵節」、「元夕」,也稱「上元節」、「燈節」。因為一月朔日距望月很近,故辭歲之後,拉長十天,接著而有元宵佳節。近幾年來,台灣盛行的元宵節俗,大 都僅花燈之展示與競賽,其中以當年值生肖的花燈及電動花燈更是備受注目。只可惜以前舊有的元宵活動今皆大都已不復存在,例如:拜冬生娘、照月光、鑽燈腳、 聽香、燈謎、拜宮廟、偷俗等。要不然重現唐代詩人崔液所寫的:玉漏銅壺且莫催,鐵關金鎖徹夜開;誰家見夜能閑坐,何處聞燈不看來。此般盛況,也是不無可能。
 
元宵的起源與轉變:
  元宵節最早可以遠溯至漢代,據史料記載,兩千多年前的「文景之治」初期,當時「諸呂作亂」幾乎將劉氏的天下奪走,漢文帝在大將周勃的支持下,將之堪平,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日。漢文帝為了慶祝,每年正月十五夜晚,皆親自出宮,與民同樂。至漢武帝時,漢室祭祀著一位名叫「泰一」的神明。據說泰一地位尊貴,甚至在五帝之上,宋玉《高唐賦》即有「醮諸神,禮泰一」的記載。
  再加上武帝迷信神仙,寵幸方士,對於泰一的祭祀更加不敢怠慢,自黃昏開始,通宵達旦,燈火輝煌,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節綵的習俗。並且在司馬遷創建「太初曆」之後,建議漢武帝休改曆法,才在「太初曆」中明定正月十五日為重大節日。
  到了東漢明帝時,因蔡愔將源於印度的佛教經典傳入中國,又「西域記」稱印度摩喝陀國正月十五日,僧徒群集觀看佛舍利之由,明帝為了利用佛教來維護法治, 便下令元宵燃燈、放燈,以藉此表示對佛教的尊崇。兩漢之記載皆顯示元宵慶祝張燈的習俗皆源自宮庭再傳入民間,從泰一的祭祀到對佛教的尊崇,更可知元宵是個 由中西合璧,擁有特殊風采的重大節日。漢書云:「執金吾掌禁夜行。惟正月十五敕許弛禁,謂之『放夜』」漢代都城長安實施「宵禁」,有執金吾來值勤,只有正 月十五日取消宵禁,准許士民踏月賞燈。
南北朝時期,宮庭盛行觀燈。迷醉歌舞的陳後主有詠上元觀燈之詩傳世。
宴光璧殿詠遙山燈 陳後主
照耀浮輝明,飄飄落燼輕。
枝多含樹影,煙上帶鈴生。
雜掛還如月,依柳更疑星。
園中賀彩麗,池上鳧飛驚。 
賞析:
  此詩作者以「如月」、「疑星」來形容山燈的光明輝煌和繁多,然後再更深入地描寫山燈竟讓園中鶴羽毛色彩更加亮麗,池上的鳧也被此燈所驚嚇到,而飛了起來。詩裡所表現的景象可使人知道在南北朝時期,張燈結綵的風俗已相當盛行,人民的參與度也相當地高。整首詩除了以「如月」、「疑星」來形容燈的壯觀,並以側面描寫園中鶴和池上鳧的動作來更加突顯山燈的氣勢。 
  藝文類聚:「史記曰:漢家以正月望日祀太乙,從昏祀到明。今夜遊觀燈,是其遺跡。」但是此種景象在漢代後,因群雄割據,戰亂連連,民不聊生,而漸漸衰退,直到隋朝天下統一,結束動亂,社會民生經濟開始慢慢恢復,元宵的節俗自然又盛行起來。但正當此時,柳彧卻上奏禁止元宵活動。《隋書‧柳彧傳》記載了這件事:「彧見近代以來,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,作角抵之戲,遞相誇競,至於糜費財力,上奏請禁絕之。」崇尚節儉的隋文帝也馬上批准,從此雷厲風行地實施。
  但是生性奢華的隋煬帝,卻反其父之道而行,每到元宵,必大肆鋪張,揮霍無度。《資治通鑑‧隋記》記載:「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,丁丑,於端門街盛陳『百戲』,戲場周圍五千步,執絲竹者萬八千人,聲聞數十里。自昏至旦,燈火光燭天地,終月而罷,所費臣萬,自是歲以為常。」漢代元宵節敬禮神佛的觀念,自此銷毀殆盡,取而代之的是元宵的張燈行樂。而《資治通鑑‧隋記》也云:「今人元宵行樂,蓋始盛於此。」煬帝亦有作詩來歌詠元夕觀燈。
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楊廣
燈樹千光照,花樹七枝開。
月影疑流水,春風含夜梅。 
賞析:
  此詩所表達隋煬帝開心得意之情溢於言外,在大臣嬪妃的簇擁之下,登樓觀燈。但也由「燈樹千光照」中得知此一觀燈必定「所費千萬」,耗盡百姓人民的辛苦膏血,並再一次指證出煬帝的奢侈而無為黎民百姓著想之心,而眾叛親離的下場也在此略見一二。 
  《新唐書‧周馬傳》云:「先是京師晨暮傳呼以警眾,後置鼓代 之。」唐朝京都長安也同西周兩漢一樣,實施「宵禁」。「六街鼓歇行人絕,九衢茫茫空有月」正是絕佳的寫照。唐代以中宗做為分水嶺,之前的帝王皆無特別倡行 元宵放燈遊樂,並未在宮中大事鋪張。但此後則大開奢糜之風,尤以睿宗、玄宗為突出。在《舊唐書.中 宗本記》中提到中宗僅「與韋后微服過市,徜徉縱觀。」但到了睿宗之時,據張騖的《朝野僉載》中敘述:「正月十五、十六、十七夜,於京安福門外,作燈輪高二 十丈,衣以錦綺,飾以金銀,燃五萬盞燈,簇之如花樹。宮女千數,衣羅綺、曳錦繡、耀珠翠、施香粉,妙簡長安萬年少女婦千餘人。」更令人驚訝的是,他的兒子 玄宗於元宵時行樂的景象,只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《明皇雜錄》云:玄宗在東都,適逢正月十五日,至夜,「移仗上陽宮,大陳燈影,設燈燎,自禁中至於殿庭, 皆設蠟炬,連屬不絕。」,又《開元天寶遺事》記載:身居相位的楊國忠的子弟們,「每至上元夜,各有千炬紅燭,圍於左右」。
  隋、唐時代,元宵玩樂一般只是三天,但到了宋代卻變成五天,即從正月十三試燈到正月十八收燈。宋王永《燕翼貽謀錄》云:「宋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詔曰:上元張燈舊只三夜,其 令開封府更放十七、十八兩夜燈,後遂為例。」到了宋徽宗時,因嫌元宵五日太短,不能盡興,在政和五年下詔,從十二月二十九日就預為元夕。然而《艅艎日疏》 更云:宋徽宗又於宣和五年下令在都城從臘月初一放鰲山燈,直到次年正月十五日前,為預賞元宵。偏安於一隅的南宋更是奢華,元宵放燈時間竟比徽、欽二帝時還 長。據《乾淳歲時記》記載:南宋時,從九月賞菊燈之後,即開始試燈,謂之「預賞元宵」。
  《明會典》記載:永樂七年下詔令元宵節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賜 假十日,以度佳節。由此可知明代元宵的節期又增至十天,從初八至十七夜。至清代,雖是滿族入主中原,但對於元宵的記祀還是一點也不馬虎,但節期較明代短。 據載:清代是「自十三至十七均謂之燈節,惟正月十五謂之正燈耳。」所以,每個朝代對於元宵節期雖不一,但那盛大的景況卻是一致的。可知,從古至今,元宵節 在中國節慶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。
 
各朝代元宵節的盛況:
道教稱正月十五為「上元節」,七月十五為「中元節」,十月十五為「下元節」。據其說法,在古時有三元大帝,謂之「三官」,主管天、地、水府,權勢相當顯赫。在《歷代神仙通鑑》中。更將之說成古代最偉大人物的化身。在隋朝,特別在隋煬帝時期,元宵慶典已十分隆重,如《隋書‧音樂誌》云:「……百官起栩夾格,從昏達旦……歌 舞者多為婦人服,嗚環佩飾以花眊者,殆三萬人。」到了唐朝,因朝廷奉道教為國教,而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,所以慶典盛況,更為隆重,尤其放 燈之習俗,已令人驚嘆不已。有詩云:「火樹枝柯密,燭龍鱗角張。」這時於也有很多詩人寫出了許多優美的詩來描寫當時的情景。
正月十五日夜 蘇味道
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。
暗塵隨馬去,明日逐人來。
遊妓皆穠李,行歌盡落梅。
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 
賞析:
  詩人巧妙地以「火樹」、「銀花」、「星橋」來描述燈火,並在字裡行間皆透露出遊人之眾多、氣氛之熱鬧,把晚上平時都很寂靜的京城,一下子變得像不夜城似的,每個人皆趁著元宵佳節出來遊玩。最後兩句更表現出大眾的心情,總希望歡樂的時間不要太早溜走,和人們對佳節那種無限留戀的情懷。
 
元夕六首 崔液
星移漢轉月將微,露灑煙飄燈漸稀。
猶惜道旁歌舞處,踟躕相顧不能歸。
 
賞析:
  這首詩前兩句是在描寫時間的轉移,也可知人們已通宵地歡樂慶祝元宵;後兩句則表示人群依依不捨的心情,即使已遊玩了一個晚上,仍是眷戀著歌舞,不願回去。整首詩雖無直接描述元宵的盛況,但是卻用時間的遞轉和人們不捨之情,更凸顯了當時人潮之洶湧,歌舞觀燈之盛大。 
  由上面幾首詩可知,從漢代行成的元宵活動,至唐代,就像那與星月爭輝的燈火一樣,放出耀眼的光芒。詩人崔液也曾寫出:「玉漏銅壺且莫催,鐵關金鎖徹夜開,誰家見夜能閑坐,何處聞燈不看來。」白居易更有詩云:「燈火家家市,笙歌處處樓」唐代的京城長安,大街小巷簡直成了燈的世界。
  宋代京師汴梁花燈最盛,天子與民同樂,在宮門外以草把紮成巨 大龍形拱門,置數萬燈籠於其上,望之有如祥龍飛舞。皇帝御宣德樓上,點燃榞蠋,光明如晝;萬民皆聚集在御街兩廊之下,歌舞百戲,漫天樂音,聲聞十里。在萬 曆年間延長為五夜,張燈通衢,在燈上黏有謎面,猜中的人便將之揭下,獲獎而去,為熱鬧歡欣的燈節,增添了不少文藝氣息。有一首詩描寫宋代放燈的盛況,其詩 云:「春燈絕勝百花芳,元夕紛華勝福唐,銀燭燒空排麗景,鰲山聳處見祥光。」
 
上元侍宴 蘇軾
淡月疏星繞建章,仙風吹下御爐香。
侍臣鵠立通明殿,一朵紅雲捧玉皇。 
賞析:
  詩中上元夜的宴會感覺非常盛大莊嚴而且隆重,也可知天子的尊貴。蘇軾把臣子譬喻成紅雲,而天子為玉皇,話裡對天子的崇敬即可得知。且用飄緲的仙居來比喻盛大的宴會,更多了些典雅隆重的感覺。 
生查子‧元夕 歐陽修
去年元夜時,花市燈如晝。
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後。
今年元月時,月與燈依舊。
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。 
賞析:
  當時的詩人除藉元宵詩來推崇皇帝外,也有人用來表達歌頌愛情。而由「花市燈如晝」知,元宵人們參與的踴躍,把夜晚的花市映照地像白晝似的。詩的最後也得知這對有情人並未終成眷屬,以致整首詩也帶點悲傷無奈的情感,令人不得不心生惋惜。
  明代的元宵盛況,詩人何景明在《元夕懷都下之遊》中說得極好:「憶昨長安元夕來,王侯弦管上樓臺,已見炬如千樹列,更看燈似百花開。」明代建都南京後,元宵夜命臣民於秦淮河上放水燈萬盞,隨波逐流,蔚為奇觀。隨著時間的延長,活動內容相應增多,最突出的是增加了許多藝文活動,如戲曲表演即遍及各大鄉鎮。
  清代元宵觀燈盛況已達巔峰,人們從正月十三、十四日至十七、十八日,皆沉 浸在元宵的熱烈氣氛之中。京師一連五夜,從通衢到陋巷,燈光星佈珠戀,皎如白晝,宣騰通宵達。旦江南蘇杭等地燈節活動,與宋代比較,也有過之而無不及,特別是已大都自宮廷轉至民間,更富群眾性。
  清代觀燈風氣盛於往昔,連封建禮俗中「大門不出,二門不邁」 的姑娘和少婦都走上街頭,謂之逛燈。車馬塞途,幾無寸隙。清代人董舜民有一首題名為《元夜踏燈》的詩,頗能描寫姑娘少婦上街觀燈的情行心態:「百枝大樹千 金屧,寶馬香塵不絕。飛瓊結伴試燈來,忍把檀郎輕別。一回徉怒,一回微笑,小婢扶行怯。石橋路滑緗釣躡,向阿母低低說。妲娥此夜悔還無,怕入廣寒宮闕。不 如歸去,難忘疇昔,總是團圓月。」
  元宵節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傳統的節日,至今中國,其張燈結綵的習俗仍未改變,即使海外華人居住區,元宵節也是其重頭戲之一。
  在民國六十七年,政府為配合發展觀光事業,已核定元宵節為觀光節。如 今,三大燈節,已變成一日的正燈了。這是表示一個進步的國家,為求農工商業的發達,而配合經濟的發展。時代雖然由農業社會進入了工商業社會,儘管各種照明 設施把黑夜裝點得如同白晝,然而元宵燈節的矇矓燈影仍然使人悠然神往不已。元宵的燈,元宵的月,元宵的一切,皆引起古今世人許多的悲歡情愁,希望元宵這盞 燈能燃放至永久。
 
參考資料:
民俗與宗教 雲林縣政府編印
中國禮俗的研究 何聯奎著 臺灣中華書局印行
傳統的花朵 戚宜君著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
中國春節風俗典故趣談─漢族 黎瑩著 台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
台灣歲時小百科﹝上﹞ 劉還月著 臺原出版社
千家詩 楊家豪註譯 文國書局
宋詩精華錄 陳衍評點 巴蜀書社
宋詩三百首 金性堯選注 文津出版社
詩詞欣賞 綜合出版社
唐詩鑑賞集成﹝上﹞ 蕭滌非等撰寫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
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

龍年行大運